金融行業有一句經常被提起的話,“銀行業是永遠被需要的,但是銀行則未必,不去迎接新的需求,就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回顧金融科技創新歷程,借助消費升級大趨勢實現平臺的流量變現,消費端的金融科技平臺走過十年風口期;借助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創新風口從TOC變成TOB,實現對企業的價值提升。
供應鏈金融服務行業自2017年開始,涌現出多個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線上資產服務平臺,業內較大的包括TCL金融的應收賬款平臺簡單匯的“金單”,中企云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等系統的“云信”,此外,阿里的“雙鏈通”、騰訊的“聯易融”加入供應鏈融資市場。
在金融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產融互聯網打破了傳統供應鏈金融的視角,從產業角度為企業提供低成本融資。
就如同阿里、京東搭建了電商領域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騰訊完成了社交領域的基礎設施一樣,供應鏈金融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相關的產融互聯網基礎設施,未來該行業或將在頭部平臺中涌現出搭建線上基礎設施的企業。
中企云鏈董事長劉江認為,當下的經濟環境,正是“產融互聯網”的風口,中國經濟在走向精細制造和極致高效的內部循環過程中,關鍵在于資金的高速運轉,而這正是產融結合的核心價值所在。自2015年上線以來,中企云鏈已為中小企業融資超過1000億元,累計清理三角債超過5000億元。
作為鏈接產業端和資金端的第三方資產服務平臺,以互聯網思維和手段助力核心企業整合產業鏈,助力上下游企業融通發展,同時助力金融機構落實普惠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認為:“中國工業總產值已達90萬億,如果因產業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而提升10%的效率,就會產出9萬億的增加值,經過資本市場催化后形成百萬億級的市值。如果說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目前只能夠容納幾家萬億級的企業,那么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今后互聯網數字經濟中的獨角獸主要產生于產業互聯網系統?!?/p>
先進的金融科技創新,為產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相信不遠的未來,產融互聯網平臺將穿透更多產業壁壘,真正實現產融生態協同共贏,助推實體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